巴黎:
最近匯控主席和行政總裁之間的政治角力成為市場中的一個大話題,我讀書的時候,非常喜歡這科企業管治,這科其實不是一般散戶的以為什麼公司秘書、公司法....等等,而是一科資本主義與企業政治制度學科。
資本主義市場的組成,因為它的成長歷史、國家的文化、發展的不同,形成有關法律的參差。買不同市場的股票,閣下必須了解它們個別市場的特性,否則死了也不知什麼事。例如,香港的企業,大多由家族持有,參于度高,很少把配股的話事權像美國一樣交那行政總裁,另一方面,香港的大少股東利益對立情況,很少在股東大量分散的美國市場出現。在美國,大少股東都頭痛如何控制那個行政總裁,因為這個人的決定是以他自已的利益高於股東利益。在香港很難想象和黃大蝕後,霍建靈還可以像美林、花旗的CEO可有大筆花紅而不被炒。
又德國的銀行有權行使存戶在銀行存放股票的投票權,所以銀行在企業的介入度非常強大。而法國等地的管理層除股東選之外,也加入部份工人代表的組成,等等....這些背景,都會做成股票賺錢時最終的利益入股東袋的大小考慮因素。
說回匯控主席之位的問題,我不明白為何有人會說董事局主席是最大,而由CEO轉做主席就是升職。
董事代表股東在董事局大會上選出一位大班打理企業,那大班就是全公司最高的人物,以匯控為例,就是行政總裁紀勤。Blog友可看看美國超大企業,永遠都是行政總裁說了的就是。
但是因為Agency Cost的問題,人皆有私心,所以董事就要看管行政總裁有沒有做與股東利益有違背之事,看清楚,是有沒有違背股東利益之事,董事不是做公司日常業務之事,公司日常業務是由行政總裁負責,而董事只會定期開會檢討內部的風險管理是否足夠,總的大方向是否對股東有利,高級職員有沒有和公司、股東利益有衝突,甚至公司的利益是否和股東的利益有衝突。
所以這些董事的稱職,和行政總裁的稱職是兩個不同界面。
如此說來,匯控主席一職,理論最好是由一個非常悉識銀行業,但又要和現在匯控的人事、生意,完全無關連的人員擔任,否則行政總統升上主席,他的舊馬高級職員仍在原位,這個主席就很難打倒昨日自已的馬、決定,又很難以股東的利益為首要任務,如果他之前有錯,他就會一錯到底子了。
話說回頭,看看美國,那些主席,明義是由股東委任,可是實際他們完全不能控制行政總裁的獨大、狂妄擴張,看到損害股東利益時視若無睹,形同虛設,往往至東窗事發,股東忍無可忍才轉換行政總裁,然後這些董事又照舊逗人工。
如此說來,那個葛霖不就是一個不稱職的主席嗎?!他曾在風暴期間說回頭望不應收購Household。媽的,收購的事是2003年的事了,你們有少說3年的時間把匯豐銀行保守的內部監管制度注入Household,而不是放任其成獨立王國,最後把自已的錯推到上任主席。
這個既是前任行政總裁,之後又是主席的葛霖,我找不到一個能更要為匯豐的受重傷負責。按他的說法,回頭望,股東寧願無選過這個葛霖代表股東做董事會主席。
所以,葛霖、紀勤走了就如同董建華走了,無論後繼人如何,都是一個好消息!
最後一行, 極之同意!
回覆刪除[版主回覆09/28/2010 02:59:00](Empty)
Agree to your comment. I did not see any achievement of both 葛霖、紀勤. Their gone may make HSBC from worst to worse/bad. Far away to better.
回覆刪除[版主回覆09/28/2010 03:02:00]比較歐洲業務和美國的分別就知,毆洲叫做影響,美國叫做打擊,就是用兩套不同內部監控(Internal Control)的分別。
好耐無上黎探你 一上黎又上一堂,呢篇文只要舉一反三,獲益良多呀
回覆刪除[版主回覆09/28/2010 03:04:00]反三、反三是最利害的武器!
絕對同意!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