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30日星期二

759呀信呢間屋

巴黎:


筆者很小談高槓桿或財務管理不良的企業,這些公司就算營運不錯,我也會放棄,因為不懂財務管理,很易累死一間本來前途很好的企業,從事制造業20年,看過不小好工廠就是輸在財務管理不善。
有一次跟一間上市公司CEO説,他們董事局打算要関閉的部門,是整個集團股本回報率最高,CEO雙眼發出怒火,這部門是他親手帶大的寶具,但Baby過去不長進蝕錢,他在董事局受盡壓力,非常無奈,但感到已經改善,只是公司内部的財務報表說另一樣,聽到我這樣說,就像交通意外受傷後看到有救護車經過一樣。

那部門有幾間工廠在東南亞,每月需要大量當地貨幣支出,因為當地貨幣利息較港元高,買入遠期貨幣合約的掉期反映Interest Parity對他們很有利。 若現在1美元對100當地貨幣,做6個月遠期買入,可以1美元換入104,多了4%

即接客人定單1美元銷售價,半年後交貨,那管以生産成本是100當地貨幣不賺錢,向銀行做遠期賣出1美元換成當地貨幣,到時收到客錢,便可以用1美元兌104,100找工廠支出,袋4兌對利潤。

只是正常的安排, 一年便可以省下數百萬元的成本。

但那個CFO並没有這樣做,還反問我,萬一當地貨幣下跌, 已經鎖死的倉, 就不利。

筆者發現很多公司對外匯危機毫無意識,並以放羊式管理,任貨幣上上落落,無情情由一間貿易、零售或制造業,變成被動炒外匯公司。

CFO不明白外匯合約的用意是把那個萬一的升或跌排除到和正常營運無関,做生意不該蝕外匯, 但也不該想賺, 而是專注做好本業。

這只是CFO其中的一項財務漏洞,當我看到這財務長另一些財務安排,便預料這企業很脆弱和無法和對手競爭,但已是後話。

759本年有2920萬採購匯率虧損,若它能按正常買足全年日元採購價值的合約去對沖,每月找付就仍能用固定的兌匯,不會産生任何損失,道理相同。

外匯合約只能幫一時,因為一旦某地貨幣升值,整個地區的採購成本亦上升,但合約能提供管理層變陣所需的時間,  這方面另一間上市公司日本城做得非常好, 年報内管理層很用心談她們財務和營運策略,但759什麽都不說,於是我們就只能想像他現在束手無策。


以下數字節錄AAstocks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WC  (M)  *      193    205      249    283    323
Fixed Assets  503    624      680   790     755
                     ---------------------------------
Total Assets   696    829      929   1073   1078

Turnover (m)  796     130     183     2422    2459
                     ------------------------------------
Turnover %   114      156   197      226       227

 WC不計算銀行存和貸款。

759的股本只有   485      502     533     558     503

把縂資產減縂股本一看, 就發現不夠錢,於是759便要貸款,但它貸款大部份是短期,把那個WC弄到負數,正常投資者是不會選負數Working Capital或負資產公司,對這批投資者來説, 759就進入不了視線範圍,就像從來不存在一樣。

如果不計算電子元件和投資物業部門,759總資產會減小4億,也是說可以借小4億,比小千多萬的利息,情況就好很多,不賺錢的資產本來就不值一分錢,長痛不如短痛。

其實幾年前759轉營,在2013年股價大升至3.5,就是投資者給759集資改善資本比的機會,可惜當時沒有這樣做,之後就只能用足襟見肘的資金投資開店, 水源嚴重不足,可能當時CFO分不清市值和股東股本的關係,以爲市值有20多億,公司就有20億發展。

每年淨資産增加的錢從那裡來?759令我想起國內的眾籌首期炒樓有前無後的安排。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折舊(M)    43       49      60      75       82   
新投資產      -70    -129    -77     -168
                  -----------------------------------
                    -27      -80    -17      -93

現在可不可投資759?

如果不計算被收購,賣殼。。。。可以炒的因素

單計算營運和財務管理,就再等一會看看吧。

交易方面:

近來都只集中分批買進匯控,有很多分析員用倒後鏡以匯控過去的跌價去比對現在的息率,得出一個食息會賠本的結論,把時空扭曲的分析。

一年半前,筆者在內銀A高過H有15%-20%堅持沽A買H,今天最大兩支工行建行A股只高H股4-5%,完全反影散戶股息稅應有的差價,佔筆者組合高達54%的二股令組合增加8%盈利。而這大半年筆者亦加注仍偏低18%的農行H。

和買入匯控相同,投資者只能做好自己,控制投資標帶給組合的最大經濟利益,不要妄求賺股價,因為股價最終會由一對無形的手公平地帶它回來,想操心也操心不來。







2016年8月27日星期六

獎金和關節炎

巴黎:


筆者不懂選增長股,一路都是用最白痴的呀婆豬方法,買入高息股,高息股有兩類,一是因為有本事賺錢所以派高息,例如互太,另一是因為佢做得差股價下跌,所以相對派既息就高,例如那些內銀或最近的匯控,我兩類也不放過,誠主恩賜,本年回報有14%,距離組合在2015年大時代歷史高位只差幾步。

巴菲特的財富九成放在Berkshire BRK, 筆者見賢思齊,除物業外,包括口袋的現金都計入組合,我不會有十個組合而拿其中一個最高的公開,如果Blog 內組合上升14%,就代表物業以外總財富上升14%。

筆者膽小,一直只買雪加屁股,但亦無時無刻不發夢想學買增長股,這星期又重看巴老的信,一口氣看了幾十年年報,也大概開始明白為何他實贏,容我先做白老鼠,成功了才和大家分享,費事連累大家,失敗了也不用太瘀^^

而其中一封1985或1986的信真係寫盡資本主義的道義,也讓我會心微笑。
巴老最喜愛讃屬下公司的管理層,那一年成績特別好,他於是出力讃這些經理說:

"那是經理的功勞,他們管理公司較我好得多,我不配拿這個獎….但也不應得到關節炎"
巴老投資方程式是找一些已經賺錢,和有一個很正直和能力丶卻因某些原因要賣盆的東主,然後以巨大資金作後盾和信任支持。

有時做生意會因為生意以外的影響,作出一些長期沒有利的事情,得到巴老支持,就能令這東主無後顧之憂,按正路拼博再創高峰,護城河和增長就是這樣來的
好將軍遇上不摩軍的明君,明君為長期投資而非為短期買賣,將軍不用疲於奔波於股東門就是他的投資成功之道。

正直人就遇上正直公司,盡力管理的企業人獲好成績有好花紅,盡心有效果地分配資金的資本家也獲超額的回報,各盡所能,各取所需,江湖規矩也。

寫到呢度,我又想起自己支川河,雖然占組合7%重,本年也上升了有30%,但總額賺的最多不是它,而是建設銀行,川河之前是市場先生和味皇開始寫好的,非常感謝二位之前的分析,讓我省掉很多功夫,我可能真的不配有這筆將金,但我也有盡力做自己的工作,也不應得到關節炎, 但若我衹是聽他們分析後一頭買進,輸了錢就不能抱怨。

如果朋友路過此Blog,想尋找股票賺錢,可要記實江湖規矩,別惹上關節炎啊^^。

 ............................................................................................................................................................
* 免責聲明 本站純屬個人網誌, 用於表達個人意見和經驗分享, 在任何情況下, 不應被視為閣下任何行動、包括投資的建議, 也不構成要約、招攬、邀請、誘使、建議或推薦,本人無法保證網誌內容的真確性和完整性。閣下必須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求證和分析, 並且明白閣下一切的投資決定以及該投資決定引致的收益或損失,概與本人無涉

2016年8月25日星期四

不上身槓桿投資(期權人生)

巴黎:


剛剛過去了第8班價值投資班有同學問,為何筆者第二版「大學沒有教的股票價值投資法」把首版有関期權篇刪去。

自己回顧個人經驗,喜歡的人會很喜顴,沒有實際操作經驗的朋友會一頭霧水很難明白,所以就抽起這部份。

期權是一門很高深的學問,概念可以應用到一些人生博奕,最近有朋友談到私銀借貸買債和REIT,我忽然彈出了這是某一種不太理想期權策略,於是就有想寫這篇文的念頭。

但Blog友們必須要注意,每個人的經歷和財務狀況都不一樣,當中的策略對我和閣下的影響可以完全不同。

於是筆者從最簡單的買股票和打工開始說起.

做生意其實等於買call 可能很多人會覺得荒謬,打工等於long short不同價位的call更會讓你不自在。

但事實的確如是。

下圖的綠線部份可看到,開創個人的事業,假定勞力和智力能按比例令公司的資産值上升(Y線),因為這是有限公司輸有限,而你是自己老板擁有全公司資産,可以賺無限,於是實際做生意就是buy call。

打工仔則較為複雜,他最大的損失是給例如亞視般拖兩三個月薪水,無論他如何努力和公司的資産有多大,他的入息都是定額月薪,實際他是做了一種叫做Bull Spread的期權策略(紅色線),這種策略是同時買入和沽出不同行使價的期權賺差價。

買賣的不同行使價和比例張數,可以改變線的傾斜和上下限,但總的形態都是相同。


如果閣下是打工仔又喜愛玩期權,你可能領會到full margin玩這種bull spread 策略只能賺粒糖,相對投入的資本更加不成比例,所以做這策略的朋友都不願意落full margin。

這和很多人上班因為覺得收入和付出不成比,唔想落full effort(full margin)要偷懶的心態都是相同。

Blog友要消化下,講住咁多先。



閣下是buy call 還是Bull spread?

2016年8月23日星期二

債券--物業--股票,風險

巴黎:


筆者年前已經出過一篇必發投資法, 當時較前衛,有很多朋友接受不到.筆者今天從另一角度講。
那篇文是說可以向父母的物業打主意,  表面買賣, 實際是向銀行貸25-30年500万低息按揭, 然後買入幾支内銀股:
筆者不知道有多小人跟著做, 因爲這批股票今天升值至642万市值, 自建議日縂共收了3次股息, 每期是7%共21%,即兩年共51%回報,賺了約255萬。
若以筆者的無本供錢法,股息便要減去供款,約為淨收入每年14万, 因爲這是無本投資, 故此, 囘報是無限大.

這篇文出後,招來很多朋友批評,但沒有一個人(同意或不同意者)留意筆者全文最重要的一個重點:
"按揭借25年-30年"
這個方法的巧妙處是"借長錢", 因爲未來一元的價值是低於今天, 所以有長錢在手就代表任何人也正在賺錢。

很多人常常爭拗物業定股票好,其實佢地連投資物業和股票點解會賺錢也混淆。
用長命錢(債)去槓杅股票,筆者的白痴建議24個月上升51%,不是較投資物業回報更高嗎?,所以唔好再嗌交物業定股票好,賺到錢就是好投資。
 
那是否長命債不無風險嗎?

既然未來的一元的價值低於今天,那麽只要物業的租金足夠支付供款連利息的現金流支出,那就sure win, 像90後兄弟的投資英國物業只需要還息不還本,減低每年本金支出,只要是不斷自動續期至25年後,基本上贏面也會好大。

若現在買接近海嘯價的匯控也會相同道理。
這建議其實不新,幾年前就有人叫槓桿買匯控,但佢地因為不是價值派,所以在當時150仍然建議, 甚至不用理會價格買入,並叫人借短錢,於是要等好多年,匯控股息才夠支付利息,再好多年才夠付本金。但現在匯豐是54元,若借長錢買匯控,第一年你己經有淨現金流入。

若借長給別人很傻,銀行為何咁儍呢?

只要看一看百姓多年放在銀行的流動現金習慣、再唔係看看政府如何印銀紙搶百姓錢買債、低息借款給銀行,應該知道,百姓就是最終借長錢的羊。:<

最近見到有人問借短放長(買債券)賺錢法,我希望閣下今天認真看這文,之後唔好再諗這種方法,唔信筆者也可聽沙士比亞筆下那位Polonius如何説:

''不要成一個短期債仔,也不要當一個長期債主"。

這些朋友現在不單要做,還要打孖上?!

所謂無風險債券的無風險,是一種可以輸死的"無風險"。
1)短債是會call Margin;
2)現在長債主要貼錢(負息)借給債仔咁戀態也可以,就知這是一個嚴重扭曲、嚴重投機的市場,
3)不要以為你的債券有所不同,只要大市利息上升,你手上的任何年期和級別的債券都會跌;
4)若持有30年的債券大跌3成的投資者是大苯蛋,持有15年或10年仍然會是個幾苯的苯蛋。

幾乎可肯定,債災必定出現。

為什麼筆者如此肯定呢?
因為資本主義第一課:

資本流向高interest或dividend的投資標。

幾時有聽過資本流向低、甚至no interest的投資標?

資本流向是用於獎勵一些能用低資本成本, 制造和賣好野給百姓而賺錢的公司。如果閣下投機,貼錢或低息(負息買債)獎勵那個不負責任的政府或公司,那就是向全人類進步挑戰,要阻住整個地球旋轉。

成功的投資,都是好的生意,好的生意,都是令社會進步的生意。

現各國政府發的主權低息、負息債,債息一路一路低,債券價一路一路高,是最無恥誘騙投資者的局。

如果閣下想做高Leverage投資, 有個不上身的方法,  下期會以實例說.

Happy investing to all of you!!

............................................................................................................................................................
**** 免責聲明 本站純屬個人網誌, 用於表達個人意見和經驗分享, 在任何情況下, 不應被視為閣下任何行動、包括投資的建議, 也不構成要約、招攬、邀請、誘使、建議或推薦,本人無法保證網誌內容的真確性和完整性。閣下必須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求證和分析, 並且明白閣下一切的投資決定以及該投資決定引致的收益或損失,概與本人無涉

2016年8月20日星期六

最強的對手

巴黎:


近期最吸引奧運fans的一場比賽應該是男子單打的羽毛球準決賽李宗偉對林丹。

二人都是世界級冠軍選手,在多場比賽中互有勝負,經過長達十多年的競爭,兩人年紀己接近退役之年,今次再次在奧運比賽碰頭,可能是最後一次世紀大戰,所以吸引了很多人留意。

賽後李宗偉三比二勝出,最後一局要打到刁時,實在是一場高水準和超級值看率的比賽。

我認為這比賽最值得驕傲的是二人在輸球的時候,並没有反指勝方的球技錯誤,批評對方這個那個,以此遮掩自己的錯失,相反在失誤之後彼此都只會努力為如何打好下一球盆算。

勝球者在球場上尊重對手的方式就是出盡全力打,不會因為對手實力稍次而留手,十比零丶十五比零是每一個觀眾希望見到,觀眾和高手並非不同情弱者,而是知道越重的失敗,越重的教訓,學到的會更多。

這是比賽參予者常有的共識,也是所謂體育家精神。

李宗偉賽後說林丹是他最強的對手,實在他應該知道,最強的對手並非這個多年來的宿敵,他還要勝多一場才能奪得奧運金牌,或金牌丶或失敗之後要面對人生另一階段,一生最強的對手是如影隨形的自己。

尊重對手等於尊重自己,世界級高手都是懂得尊重對手。

投資比賽吸引好手之處在於,有一班連續輸多次十五比零的人,總認為個人叻過世界冠軍,這些人從來不尊重對手和個人,走入這個本來不屬於他們的地方比賽,做他們口中所說最討厭的人,源源不絕提供食糧給獵食者。

市場最強的對手不是敵人,而是自己,尊重"他" ,會有意想不到收穫。




 ............................................................................................................................................................  **** 免責聲明 本站純屬個人網誌, 用於表達個人意見和經驗分享, 在任何情況下, 不應被視為閣下任何行動、包括投資的建議, 也不構成要約、招攬、邀請、誘使、建議或推薦,本人無法保證網誌內容的真確性和完整性。閣下必須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求證和分析, 並且明白閣下一切的投資決定以及該投資決定引致的收益或損失,概與本人無涉

2016年8月19日星期五

股息多小無関係的謬論(三)- 談Owners Earning

巴黎:

有關股息優於保留盈利的股票其實在第六版的證券分析第29章己經解釋很清楚,筆者試以簡單說明。
A ,B兩間公司,大家的資本都是100,每年也賺7元,A派5元,B派7元,投資在A公司的甲第一和第二年總拿到股息10元,保留在公司盈利總共4元,期未股本是104元,甲財富是10+104=114。
投資在B公司的筆者第一和第二年共收股息14元,沒有保留盈利,期未股本仍然是100元,筆者財富是14+100=114。

普通人的計法是兩者並無分別。

但筆者收到7元股息的再投資回報率是7元x7/100=0.49元收益,而甲君的再投資收益是5x7/102=0.343,只有筆者的7成。

有人又會拗頸說,保留在A公司的2元盈利,會由公司的管理層再生錢2x7/100,於是兩者又相同。

可惜的是恆生指數或SP500等的公司長期證明,保留盈利並沒有賺到它們數學計算的增長率。

像筆者簡單地買入全派息互太,再投資回報率就肯定100%能按它的Yield%增長。
那麽是什麼原因令德永佳的保留盈利不能按數學計算增長呢?

是這樣的:

在證券分析六版34章重覆了一個很重要的調整盈利概念:《更替費用》Replacement Cost。這個概念其實學初級會計的朋友己經接觸過,折舊費用應該是以更替費用計算,舉一個例,一部機器十萬元買回來,十年後total loss全報銷要換,每年的費用並不是現在流行一萬元算法。若十年後買一台新機是20萬元,現時每年就要費用二萬, 增加一倍才對。

可惜的是,即使合乎生意角度的算法,也幾乎沒有一份年報會如此表述,有一些天才分析員甚至說某些公司本年一次過把固定資産例如一百萬撥備,下年度折舊減小,有利財務盈利。
問題是把一個人或機器從帳薄上消失是不會減輕公司的實際支出,它仍然需要每年實實在在出一大筆現金費用,而把多出那些支出記錄在資産項目而非實際支出只能騙到自己.

又正常一間公司靠兩樣東西賺錢,除了上面説的機器或固定資產,另一個就是working capital 流動股本,可以把流動股本看成另一個公司的生財資産,它也是需要維護和更替支出的(管理支出),例如公司流轉越來越慢,存貨和應收帳上升,公司就要加大流動股本,多出那舊現金,就是《更替費用》。

於是,用投資者而非財務角度7元的盈利減去這些《更替費用》2元,才是真正的盈利5元。
如德永佳的"零售業務''需要大量的《更替費用》,消耗了它的保留盈利,於是這幾年一直沒有增長,所以上篇文說的德永佳估值就會偏向同業的Yield而非互太的PE。

有一些行業能利用科技,例如十年後更替的機器較之前更便宜,又或管理流動股本的存貨和應收帳非常有效率,反節省大量現金,就成為了一些穩藏的《更替收入》,這些公司,年年派息甚至多於帳面盈利,但又不損來年的現金流和盈利,實際上它盈利是7元+1元=8元, 互太也可能是其中一間。

Ben Graham這些概念後來被Warren Buffett以owners earning發揚光大。
方程式是營運現金流+新增固定資産, 或筆者的:

EPS+-《淨更替費用》

明白這概念,對那些影響每般盈利的無形資産攤減的處理,便能舉一反三,計算到別人不知道的公司真正合理盈利。

有一些很聰明的朋友,例如之前的台灣故友Allan兄,雖然從未學過財務或投資理論,但單憑直覺,阿婆豬一只以股息高低決定出入市就己經簡單地做對了。


 交易方面後記:
筆者自2014年頭沽清匯控已有兩年了,我算是較多批評它的一個Blogger,但下午見匯控低過55,Yield7%,就殺你,  終于忍不住入了第一注 ^^

2016年8月16日星期二

取之有道

巴黎:

星期五晚在HKSFA被殺到措手不及的問題,當時有參予者問(大概意思):

問:
恆生指數成份股包括騰訊這類非價值型股票,我們幾乎不會買它,那麼如何跑勝大市,如果跑輸又怎麼辦,追入?

這問題的答案,筆者己經入了骨,只是當晚千言萬語不知從何說,於是整理一下在今天回答。

答:

我自己定下了失敗後的去向,如果跑輸, 且輸得難睇,就不再操盆只買入ET F,那我就一定不會跑輸大市,然後不再寫Blog, 因為我也想不到買ETF有什麼好寫和有什麼可分享。

數學上解釋如何跑勝大市非常容易,假如回歸平均的理論是對,選擇一些近來PE較過去幾年和近期恆指低的公司,待它們上升之後又選下一批就可以。即不選成長的高PE公司例如騰訊並不重要,而是有更多高PE又無成長的公司我們也沒有選,平均下來,理論仍是會戰勝市場。

數學計數的理論簡單,不過因為背後正是一套越低價越買,越高價越賣,和大眾對著幹的相反理論,整天和身邊朋友無兩句,執行起來就相當困難。

筆者於是尋根究底,到底現實中這些數學理論背後的意義是什麽。

近200年整個世界有了自由經濟學,之後累積的財富多於過去歷史2000年,其中主要是做對了資本主義幾條很簡單的理論:

因社會資源限制,好好利用它們,就能:
1.工資:多産出的工人,獲多工資;
2.薪金:多服務的員工、多薪金;
3.地租: 多附加值的物業、多租金;
4.管理者:多盈利的公司、多花紅;
5.資本家:多超盈利的公司、多股息

有了主義就可以啓蒙很多人,  但這幾條廢話就像勤力有出頭,總被大多數人忘記。

近年經濟學還多了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責任''提倡,這討論給一些愛白吃的人借用和濫用,而非在資源運用出發點看。

沒有人不會不懂得把一個非自願一天24小時被鞭撻的工人,産出不能夠持久,而所謂持續發展應並非道德上的需要,而是要令資源更好善用的長期策略,即賺更多、更穩定的錢和善待資源兩者是沒有矛盾的。

或者應該把個人道德標準化,以有效運用的目光而非一般人"公平"的原則。

有些衛道之士會反對說,那麽弱勢群體不是會邊緣化嗎?

價值是相對的,假如他們的價格太低殘,就應該有人懂得利用,這是經理的工作,用小資源能多産出,經理自然花紅多。
且天生我才,有時投資一班弱群,刺激一下他們潛力,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麥記就是一個很懂得"弱勢''員工價值投資的人。

這些生意之道,對筆者來說是將心比己的管理哲學。

但總有不自量卻又要吃龍肉和大蝦沙律的人是需要掃把的。

筆者在實踐價值法時發現很多投資人從不清楚擁有資本者暗示的責任是什麼。
從某種角度看,把資本亂投,沒有想過自己應做什麼, 和以為上班亂做一輪工作就有一頓豐富午餐的人是性質相同。

以資本家的應有義務分配資本,計算持有組合內的公司賺的盈利和股息,然後像一個生意人比較每一筆投資相對動用的股本是否吸引.
筆者不會硬發掘增長股去比拼一時豪傑的騰訊,而用上三鬥下駟的策略,勝過對方(恆指)持有的另一些馬匹為目標,我知道個人即使沒有冠亞季軍的股票, 也可以總平均勝出。

於是筆者的記錄租合的回報方法便和一般的基金不同,除了市值外我也會記錄組合的名義利潤、分紅、R0E等是否較上年和市場平均上升(下圖),進行買入或換馬,  這樣在上面5個廢話中資本家的要求我應該也做足了。

後來我也發現股神也對G A A P要求有些投資以差價入帳而不能用它們實際生意利潤記錄有所不滿, 他認爲後者更能反映BRK的内在價值.



( 7月的恆生指數爲22037點,PE爲十倍,ROI爲9.21%,Yields 爲3.77%,Growth Rate = 9.21%-3.77%=5.44%是說公司資金賺了921元,派了377元,留下544元再爲公司下年賺錢(增長)。而筆者各股票加權後總組合的PE則是5.93倍,ROI爲1,6.87%,Yield 爲6.28%,Growth Rate = 10.59%,同時PB是0.88, ROE是14.84%。。如果有兩個組合,一個是恆指,一個是上面那個,以做生意的角度比較數字,我仍然偏向選後者。)

我個人有種呀Q想法,相信做物主給我們喜愛貪婪、多勞多得、多産多盈利的特性是有目的,  過去200年發生的經濟貪婪好事或貪婪壞事是一個佐證,能夠做到上面5件廢話要求,應屬令社會進步的貪婪,該會獲衪獎勵的(例如跑勝大市)

好的投資者看起來像個生意人, 可能也是祂的意旨。


Investment is always  most intelligent when it is most business like 
-Benjamin Graham-

2016年8月13日星期六

與香港證券分析師學會對話

巴黎:


今天晚上應邀到香港證券分析師學會分享價值投資心法,開始接受第六班同學Andy Chan邀請時, 並不知道他是某大行的前要員,也不知道是到全亞州最大的分析師學會分享,坦白說,如果知道我就不會應承,尤其今晚來的都是行內精英, 非專業的我「指點」行內專業人士, 實在尷尬。


前人播種,後人大樹乘涼,自己是得益者而非付出者,借花敬佛,這是我回答為何搞分享、投資班、直播這些生事的熱情從何而來。
而每一班上課堂同學的熱誠,令我多晚疲倦而來,充滿精力而返,這些都是得而非失。


這晚我把原先談操作改為個人學習價值法心路歷程。

例如Ben Graham從來沒有教如何面對失敗,筆者如何摸索,以平常心面對挫折,輕鬆的心情承認個人的錯誤,我們都只是常人一個,只能籍著認錯而去改錯。


Ben Graham也從來沒有教我習慣如何面對孤獨、被市場噓、沒有朋友和親人理解的成功前的黑暗。

Ben Graham是有教只要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就可以做什麼,但他並沒有像Michael Burry啓發我做回自已、不要做別人,我會或借Margin或持大量現金,或集中或分散,或東或西,甚至平常不做的沽空,因為我心中只有一個至高無上原則:

''投資或做生意不把資本投放在相對賺錢的公司,不用盡個人能力,是一宗罪惡",這原則高於所有個人的習慣丶巨人的投資理論。

任何在股票市場賺錢,都暗示做對,別人賺到自己賺不到的錢,那管他是誰、對自己如何,他就有過自己之處。蝕錢就暗示做錯,沒有把錯誤推到市場、政策、公司的餘地。

我想但我不能妒忌別人,我不想但仍要坦白承認所有輸錢的錯都是自己。

如果不學習別人,不承認錯,自己就不能利用盡資金的能力,就是一種罪惡。

好的投資者像生意人並不是說小股東去管上市公司生意,而是運用資金時要像生意人,有走到天涯海角去賺錢的動力。把上條原則成為個人天職,行又想,企又想,就會令自己多了很多投資靈感。


最後我以Investing is simple, but not easy總結,因為上面幾點和大多數訓練運動員方法都可能相同,沒有什麼秘密,practise makes perfect.


分享會完了之後,我和幾個小組和HKSFA要員Andy, Cedric , Ho Tak, Felix, Joe和Edward 再晚飯暢談行內和個人的經驗分享,很感謝他們,令我受益不淺。



PS: 因為臨時更改了內容,沒有時間談互太和德永佳的股息影響,會另在Blog內撰文。





2016年8月12日星期五

組合一年新高

巴黎:

挨打了一年, 終于在昨天凴幾支爛鬼内銀, 提升個人組合至一年高位,
 囘報11.7%, 領先偶像BRK本年的10.9%。

距離組合2015年5月20日的歷史高位還有6.7%,偶像只有2.6%便達新高。
(原來個人組合之前從最高位跌了18.4%!  11.7%+ 6.7%)


 阿Q小小,收多一年股息就可以創歷史高位.

與各内銀Fans共勉之, 加油!!



















BRK.A 4/1至今囘報是12.17%,31/12開始則是10.9%,BRK股價走勢長期平穩向上,令人敬佩。
筆者組合因爲則重佔組合比較大的内銀,波動較大,能夠後來居上,也是因爲6,7月份收到的股息關係。

2016年8月8日星期一

股票市場神秘之處,選低PB還是高ROE (不作感情買股票)

巴黎:
這個題目很有趣, 引致很多人爭論。
筆者有買高PB兼高ROE的股票,例如互太、I BM,但是低PB的我也有買,例如內銀建農工、川河。

或者可以給朋友參考個人意見。

高PB必須兼備高ROE和現金流,我會看他的現金流是否等同或超越報告中的盈利,若一支股票的ROE和現金流很高,那麽這差不多就是一個很穩妥的定期存款。
派息、現金流和ROE都很高的股票價格很難下跌的,舉一個例,互太5、6年來ROE是25-30%,他ROE中的R是由一大筆銀子派給股東証明的。他的PB長期4倍多,如果他下跌至1倍,你付出一元,每年的盈利和現金息率收入就是30%,那怎可能呢?

所以最近他的PB跌至3倍多,息率上升至9厘,馬上吸引一班以收入作投資首選的投資者支撐股價。

因此不能單說高ROE而不說它暗示的高現金流收入。一些高ROE不派息又是不斷把那個“R”再購買固定資產的股票我是抱很大戒心,它們的盈利不一定做假,但我是不會花時間去挑戰自已分析能力,避之則吉,何必自找麻煩。

如果你很認識那公司和行業就不一樣。

說到低PB,內銀或匯控的PB都很低,那又為什麼買呢?

買股票有兩個P,一個是Prediction展望,買股票不可能買入無展望的企業,另一個是Protection保護,也不可能一頭栽到一支沒保護的公司。

低PB的企業的保護肯定較優,因爲當爛船賣也有三斤釘。

內銀派息只有盈利的30%,理論它的70%保留盈利,每年會有70%xR0E利潤增長,不過因為《特殊低息情況》吃掉這些保留盈利的再生錢能力,但高ROE的銀行至小不像低的銀行連上年的盈利也保不住,且現在因為低PB,投資它們是用兩斤價錢買三斤釘,有protection就不用怕。
低PB出現,等同價值老祖宗說的閉掉企業的價值還大於它生存價值的資本主義反常現象,
很多人會說你又不是老板而只是小股東,無權賣。
但看看匯豐賣掉巴西業務,然後回購股票,這太好了:

每賣去一件B後囘購,PB就上升一點。

但若他不賣你又耐何?

那你就要看看一名小股東《市場先生》兄如何令匯豐開始回購股票,市場先生不是叫匯豐賣野,而是要它想想那裡拿錢回購,低PB公司最好拿錢方法就是賣野。那天CEO不是説PB低過1就最好回購嗎?這當然太膚淺,實情是低過1之後以正價賣完野以後回購,他只是不會劃公仔劃出腸。

不過講咁耐都只是Protection, 咁Prediction展望又怎樣呢?

唔使講唔慌好,好又怎會有低PB呢。

但世事輪流轉,行業展望也是,何況我們現在是等他回復正常而不是去發神經,內銀或匯豐價殘息高,可以有時間讓我們等市場回复不再《特殊低息情況》,我們不知幾時會正常,但它一定會回复,經濟學是這樣說的,資本必須流向相對高盈利的地方,但它就是喜愛遊蕩和沒有時間表,這正是股票市場神秘之處。

這不是在說廢話嗎?

是的,其實價值老祖宗整套理論都是廢話,只是看閣下如何執行他的廢話,擧我在2012年用17-19元買入南車年代作例子,買入至2014年700多天升的日子不超高50天左右,浮沉和跌的日子多的是,大部份時間低於買入價,但就只有其中一天我能以48元賣給一群我不認識的人,我是無需理會其餘699天那個價格遊蕩的路線。

如果閣下現在每年有6至8厘息率+三斤釘保護,問題只在於能否繼續在低價位持有,等那廢話的一天到來。^^

2016年8月5日星期五

15.13% 的威力: Amazing Grace

巴黎:

3股股票要經過多小年才能由180元升至美元7,000,000?

答案是75年,每年複利15.13%

只要閣下在1935年付出180美元持有3股Abbott(阿培葯厰),每年利滾利再投資。
連續持有75年到2010年時,單每年就能獲美元300,000股息。

“幸運兒”(我不知應否這樣稱呼她)叫Grace Groner。最後把這原來只有3股,多年又拆又分之後價值7百萬美元的Abbott股票全數捐出。


她的投資哲學:
http://blogs.wsj.com/wealth/2010/03/08/how-a-secretary-made-and-gave-away-7-million/

http://www.graceelizabethgronerfoundation.com/grace's-story.html





2016年8月1日星期一

七月總結- 幾時會開心到跳起!!!?

巴黎:

七月份比較做得好的交易是互太的加注, 接近上升了20%,這股本年雖然下跌5.65%, 但在筆者組合内,互太本年卻是賺3%,股票仍是那股票.
 
很多人誤會價值投資人不比較大市,其實剛剛相反,所知的每個價值投資巨人都常常比較大市,巴老年年在第一段的致股東報告提及。

價值投資人只是不從眾,而非不理會市場。

投資本來就是資本的機會成本如何運用,連相對成本、大市也不関心又怎可能打敗它?

只有平平無奇的基金才會說不理會大市,說什麽絕對回報,可以選的話,一百個買基金的客人會對基金經理說''你年年跑勝大市我己經滿足''。客人要東,投資經理給西, 這就是為何巴菲特大肆批評現今投資行業的原因。

7月31日盈富基金2800和恆指中國ETF2828兩支機械人股連股息囘報是: 
2800+2.1%,
2828-3.8%;
筆者組合+6.4%.

七月份組合創本年高位,還有小小就追到個人組合52週高位,但和去年的歷史高位仍有十多個百份比,要努力加油。

筆者在14嵗時踢過一場足球比賽,對手是全港18區小年隊冠軍,陳發枝那時也是出自他們的成人組, 我們實力和他們有很大的距離.

對方很快入了我們一球後,  然後全場我們都是被對方壓實打,但我們沒有放棄, 在最後一分鐘, 我推過對方後衛,在左面底綫刮出, 由我們的守門員, 你沒有看錯, 由他頂入. 

我們成隊Team開心到全部跳起!

之後長大每次做事有什麽阻礙,我也會想起這場比賽.

我希望Blog友能與我一起比賽到最後一秒, 追回2015年5月高位, 然後一齊開心到全部跳起!

Happy Investing to all of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