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字"平",
連同巨額罰款後的PE是16倍左右,
不當它是科技股,不當它是龍頭股,
就只當它是一支賣雜貨的企業來買。
................
早幾個月,中國政府調查滴滴時派了多個部門同時聯合行動,有媒體把它炒得很大,但普通人如我,有時看國內一些新聞時,久不久都會聽到什麼九個十個部門聯合行動,一查到底…等等,習慣了香港政府常常的多了一吋就是另一個部門負責的工作態度,搞幾個月又是幾個月,聯合行動聽起來,的確令人覺得很嚴重。
為了更了解和不誤讀中國政府做決策手法,筆者看了這本叫"中國式共識型決策:開門和磨合"的書,這書令我對中國政府的效率有多一層了解。
這書的背景是幾年前改編自2002年真人真事"我不是藥神"電影,其時都有聽聞大陸因為市場化開放而導致百姓看病難和看病貴問題,很多病人醫到傾家蕩產死後家人仍然收到大筆未結清的賬單,影片則講述大批白血病患者因為難以支付每月高達4萬元的藥費而走投無路的痛苦。
直到2003沙士的出現,再次驚醒了領導,隨後醞釀醫療改革,從2006開始大量的諮詢至2009年的方案落實歷時4年,相對美國克林頓開始的醫改至今天也未成功,作者寫出當中的原因由來。
醫改分了兩個階段,第一是可行方案的選擇,過程是邀請國內外多個機構提出學術方案共十個之多,最後在會上大家互相提出其他方案不足之處讓政府有較全面的理解,政府仍然開門聽取不同团體的意見,有些則會上書或闖進來,各团體使盡力量影響政府,而政府也下訪基層調研,以防止坐在房間聽的意見和方案可能不貼民情(原來中國政府早己規定市级官員每年要有30天下訪基層的調研,縣級的要有60天,然後要寫1-2個報告的工作習慣,林鄭要加油),等到方案選擇後再發公眾徵意見書,然後再修改成最後方案,這涉及無數中外學術丶官民和利益团體丶省市民族丶百姓受眾的參矛,以透過開會邀請丶闖進來丶以関係的上書丶或是官員下訪民間的意見的綜合。
第二階段就是如何把方案落實成可操作的行動方案,原來這個醫改涉及20個部門,例如保險金丶福利部丶勞工部丶甚至軍人…,當中就很易出現矛盾和衝突。作者解釋這正是中西的分別,西方是互相制衡,所以能出現一人能拖延拉布或阻住全案的機會,令利益團體有位插入和利用,而中國的這些部門全隸屬上一級國務院,有衝突就由上一級磨合,先求同存小異。而執行方案落實過程中也像上一階段的各方意見的綜合。
作者認為西方在收集意見時,都假設每個參予者提出意見時的勢力是均等公平,實際明顯不是,利益团體有極大的資金遊說和操控傳媒,中國在開門聽意見時也會有相同可能,最感受影響的聲音可能最弱,中國就要走出去下訪收集無勢力的公眾百姓意見,防止開門收集的都是離地不貼民情。
(筆者註)其實美加也有類似的社區百姓的聽証,不同之處可能是對政府來說,社區百姓的意見不像有權拖死自己的對手般的影響力,為求方案的通過,考慮反對黨的利益遠重要過是否貼民情(美國有研究報告證明20年來通過的法案和民意完全沒有関係因素),而大陸的利益团體無法拉倒政府(有眼見大科企),政府會更著意施政能否真實無誤地達到目標。
看完這書令我感覺中國政府執行力就好像私人機構做生意,例如那些什麼先行先試的求同存異政策,即做住先,睇下好唔好,唔好再改和調正,好的就擴大至全國,生意生意,就是"活"的主意而不是死固固的。這些作為,在政黨社會就會有機會被插為什麼不計劃到天衣無縫才推出,但正常人都知道有快速執行和有纠正能力的員工,遠重要過一個議而不決拖十年也不成事的員工。
結論:
1.下次聽到大陸多個部門聯合出動不要大驚小怪,佢地只是想一次攪定,一查到底;
2.若果真係能夠把打開門去邀人給意見丶又下訪基層求意見然後磨合不同意見呢套養成為工作習慣,會是好事
3.無獨有偶,這本書提到沙士和另一本書超級銀行:中國國家開發銀行中的金融海嘯兩事驚醒了中國領導,要對市場萬能論的想法作出調整,因為二事都是在胡錦濤執政年,故對他提出的科學發展觀多了一番尊敬:不要迷信大牌名牌,要實事求事解決事情
話口未完,香港政府公布了北部都會計劃,预計未來20-25年提供大約100萬單位,按上文所說,這個應該是方案,大陸做法就是要開門聽意見之餘要"下訪"去聽尤其是聲音很細又受影響最大的羣體,調整方案內的離地方面,百姓中可能有些己6、70歲話等唔到20年這幾年怎過的問題,筆者這樣說不是倒打林鄭,而是想像假如是大陸政府佢地會點處理下訪回來的意見。
回覆刪除林鄭要多搭地鉄,調整之前薯片叔說她的整天坐在辦工室內枱上滿是文件為下訪。
已經火燒森林,似乎仍然無意放水救火,而是學西方政客般製造夢想(遠景),過了明年選舉便大功告成?
刪除為何有遠期方案,卻沒有近期的?
反對勢力已經不成氣候,對佔香港七成的郊野土地,卻無動於衷? (1%已經是1000公頃)
現在的精力,用作替下屆特首改組政府部署?
遠景偉大,近景無講,
刪除又要花多一年半載等下屆。
中國一向是黨政軍。在香港,香港中聯辦主任駱惠寧的地位理論上高於林鄭。10月1日,林鄭等人穿著光鮮亮麗地舉杯,但駱惠寧卻訪問香港籠屋住戶,形成強烈對比。林鄭的月薪可能是全國行政首長最高的,她以前肯定也做過地鐵,但她去訪問過香港籠屋住戶、天台住戶、劏房住戶嗎?居者有其屋,這是孫中山先生1924年1月至8月在廣州每週作一次演講,共计16講,講稿滙編成《三民主義》裡的民生主義的主張。快一百年了,他也是林鄭的學友前輩之一,不值得你好好學習嗎?
刪除香港已出現移民潮,就算不能移民的家庭也會想盡辦法送仔女出去。未來十年青年人囗會出現嚴重的斷層。生育率進一步下降,人囗老齡化如日本。政府應做老人經濟,多建老人中心,將在公屋的老人集中到北區。騰出市區公屋給劏房户。
刪除以前唔知在香港那些中央官員做什麼,睇完本書明白小小,按醫改中成立的小組是用來帶領跨省市各部工作,那麼中央港澳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是夏寶龍,應該是用來统領駱惠寧和林鄭,夏寶龍指示駱落區訪籠屋,也要求希望特區政府每年做幾件「看得見、摸得着的實事,才能讓市民感到幸福」,可能特區政府未習慣,以為"寫"了報告等於"做"了,大家望梅便能止渴。
刪除Ch Liu兄可能不知"林鄭多搭地鐵"的真正意思,林鄭有一次作show,但當著記者面前卻不懂使用地鐵票,於是就有人說她和身邊的官員下屬都不吃人間煙火,葉劉淑儀也爆出包括自己在任時很多官員時都是如此做官。
RC兄, 老年化就像Elephant in the room, 全世界越來越多人躺平,內倦,還有誰肯生仔。
刪除生育率低是世界趨勢,但把年青人趕走係人為的。之后仲話北區做創新科技,年青人都冇,誰來創新?看來是大白象再引入內地人來做。但內地人攪初創多留在內地,有人脈,市場大。
刪除你認為離開的年青人會佔全港年青人的多少個百分點?
刪除會比1997前離開香港的精英多嗎?
有人移出,有人移入,政府不能按某些悲觀或樂觀的人做事,按數字較客觀:
刪除星加坡人口:569万,組屋單位101萬,私人37萬個,比例7:3,人均面績是30平方米,總41.4百萬米
香港人口:748万,香港公屋80萬,居屋40萬,私人160萬,比例4:6,人均面積15平方米,總42百萬米
很明顯,香港的官把原來單位一劏為二令市民覺得有足夠單位,按星加坡的標準,香港要建多12.4百萬米房屋,按香港的平均房屋面積要多建82萬個,若單位大些則可建小一點。
RC兄:移民不會做成老年化,留下父母自己走左的才會。
刪除97移民潮,移民的家庭通常有一定經濟能力,中產以上居多。移民中也多有太空人繼續留港打拚。2000年后,多有畢業生回流。今次係雞飛狗走,三十歲以下,甚至剛畢業都申請移民。走左唔返來。年青人走多定老年人走多大家心中有數。
刪除我都話要建屋呀,多建老人院舍。
刪除97年香港人口649萬,今天是748萬,香港的人口就好似股市咁,短期波動,長期看漲。
刪除不過今日討論的問題是香港政府要否先每年做幾件市民看得到和摸得到的事。若眼前可做的都做唔到搞唔好,咁說2丶3十年後的更無信心了。
自由兄,我是97移民,從來不覺得我們這批人是精英,山外有山,97後香港很好,現在想走的人離開後,香港未來同樣會很好。
刪除刪除
匿名 在您的文章「買入呀里巴巴/中國政府行政能快速的秘密」發佈了新留言:
回覆刪除感謝韭菜
取消訂閱此網誌的留言電郵。
由匿名在 2021年10月6日 下午9:38發佈
買入後一日,就聽到芒格也加注,真的非常巧合。
刪除其實應該感謝一些基金專家的唱淡,唱到較一些美國傳統零售店PE更低。
呀里的未來副業暴利增長期望可能少了很多,但本業消費什貨正正經經也會跟隨物價有合理增長
阿里巴巴(9988)現價很正呀,呢個星期在$130左右加小小注,再賣12月到期嘅 put options(行使價$150)。
回覆刪除- 來自小新的文
恭喜小新兄撈到底。
刪除之前一直想買些賣什貨的股票,但target都要18倍,Ali只有15倍幾(減了罰款後),
中國政府斷估唔會限制呀里賣什貨掛。
最近普星被要求2022起減電價,巴黎兄有什麼睇法?
回覆刪除上一份年報己有減價程况,所以要再看比較下細節。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