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投資“方向”,可能會變成不同的成熟國家、地區的指數ETF的組合為主,股票組合為輔,去實現Buy-Low-Sell-High and Hold Approach。昨天回測香港最近10年又3個月的恆指以及幾個可能“進入”股票組合內的個股“表現”,也就是說,從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爆發破產保護開始的2008年10月1日“入市”,至2019年1月1日止,共10年又3個月,恆指年平均收益是10%(不計10年平均股息收益率那3.5%)。這些股票組合表現最差的是5仔,負28%,年平均收益當然也是負值!與恆指相比,依次序為平保,招銀,中銀香港,港交所,年平均收益都在20%或以上。至於好股如騰訊,無論自己再如何勤奮學習,也永遠達不到買進它的能力,就真的不要去發夢了。平保,招銀加上當年仍是王石主持下的萬科(不是新成立的萬科香港!),正是深圳價值投資者李馳先生所謂的具"前海基因"的股票,長線表現都完勝恆指。但是,你只要好好“落實”Price the Market,不需要勤讀財報,就能獲致10%+3.5%=13.5%的年均回報,你會一直花巨大的精力去精選個股?假如你在這10年又3個月裡掌握好香港這個市場,你就能“落實”3次減持盈富基金與2次增持盈富基金,你在這10年又3個月的表現,當然優於13.5%!這就是Buy-Low-Sell-High and Hold Approach去買指數ETF的好處。高於15%的年平均收益而勉強達致職業投資者的基本水準也不是永不能達到的夢。其實只要在恆指的Yield低於3%時減持一些盈富,高於4%時增持一些盈富,長期重倉持有盈富,這就比那些在股票市場殺出殺入的績效要好得多了。這種投資方法是指數基金ETF的主動投資法,並不是百分之百的完全被動投資指數基金ETF(如,月供盈富基金),這二者是有區別的,績效當然也有差別。
月供盈富基金是被動投資指數基金ETF,並且長期持有,這不能稱之為Buy-Low-Sell-High and Hold Approach,而只是Buy-Moderate and Hold Approach。所以,投資績效並不能達到13.5%。為什麼需要減持?很簡單,因為當Yield低於3.5%這個平均值時買入,那表示你那一個月已經買貴了,只有在那個Yield在3.5%以上,如,4%時買進,那才可以稱之為Buy-Low。這10年又3個月裡,除了2008年10月27日與2009年3月9日外(同一個大跌市,長達半年多!),事實上有4次機會: 一,2011年10月4日,恆指16250.3點,Yield正好是4%。 二,2012年6月4日,恆指18185.6點,Yield正好是4%。 三,2016年2月12日,恆指18319.6點,Yield是4.97%。 四,2018年10月30日,恆指24585.5點,Yield是4.49%。
Hi Tony, Perhaps you can share since you have already completed writing that? I'm really interested to know your findings or conclusions. I myself have not been successful all these years.
我買股票的原因是:
回覆刪除這是我所知道的最簡單、輕鬆的保障未來生活現金流的方法。
我還沒有找到更好的方法。
此外,發現到在這遊戲中看人生百態也很有趣。
观察到别人的百态(包括我自己的)後,才明白这谜底。
刪除我也像自由兄一样仍会买股票,因为它能为我提供吸引的现金流,只是突然间好像如開水,再没有了任何趣味。
或者正如心理學所講,當我們得到的金錢超越某個水平,再多的金錢就再不能帶給我們滿足感。不知道巴黎兄是不是已經到達了這個境界,所以無論多賺多少也覺得沒有趣味 😉
刪除我是覺得概然投資是"勝可知而不可為",那就沒有什麼可以再作為,
刪除投資留下的只有機械式的動作,勝敗再也沒有喜或悲,想想下就覺無曬癮了。
未來的投資“方向”,可能會變成不同的成熟國家、地區的指數ETF的組合為主,股票組合為輔,去實現Buy-Low-Sell-High and Hold Approach。昨天回測香港最近10年又3個月的恆指以及幾個可能“進入”股票組合內的個股“表現”,也就是說,從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爆發破產保護開始的2008年10月1日“入市”,至2019年1月1日止,共10年又3個月,恆指年平均收益是10%(不計10年平均股息收益率那3.5%)。這些股票組合表現最差的是5仔,負28%,年平均收益當然也是負值!與恆指相比,依次序為平保,招銀,中銀香港,港交所,年平均收益都在20%或以上。至於好股如騰訊,無論自己再如何勤奮學習,也永遠達不到買進它的能力,就真的不要去發夢了。平保,招銀加上當年仍是王石主持下的萬科(不是新成立的萬科香港!),正是深圳價值投資者李馳先生所謂的具"前海基因"的股票,長線表現都完勝恆指。但是,你只要好好“落實”Price the Market,不需要勤讀財報,就能獲致10%+3.5%=13.5%的年均回報,你會一直花巨大的精力去精選個股?假如你在這10年又3個月裡掌握好香港這個市場,你就能“落實”3次減持盈富基金與2次增持盈富基金,你在這10年又3個月的表現,當然優於13.5%!這就是Buy-Low-Sell-High and Hold Approach去買指數ETF的好處。高於15%的年平均收益而勉強達致職業投資者的基本水準也不是永不能達到的夢。其實只要在恆指的Yield低於3%時減持一些盈富,高於4%時增持一些盈富,長期重倉持有盈富,這就比那些在股票市場殺出殺入的績效要好得多了。這種投資方法是指數基金ETF的主動投資法,並不是百分之百的完全被動投資指數基金ETF(如,月供盈富基金),這二者是有區別的,績效當然也有差別。
回覆刪除我只是得出了"胜可知,不可为"的结论,又最好的投资法早已经公諸於世,实在再無需要劃蛇添足,越描越黑,正是我對那些過去的偶像的評語
刪除best approach for local defensive investors
刪除巴黎Sir, 可否講多些“勝可知,不可为”.
刪除最好的投资法是指指数基金?老巴的投资方法或是Benjamin Graham? 或是睇PE,PB, Yield加负債?
月供盈富基金是被動投資指數基金ETF,並且長期持有,這不能稱之為Buy-Low-Sell-High and Hold Approach,而只是Buy-Moderate and Hold Approach。所以,投資績效並不能達到13.5%。為什麼需要減持?很簡單,因為當Yield低於3.5%這個平均值時買入,那表示你那一個月已經買貴了,只有在那個Yield在3.5%以上,如,4%時買進,那才可以稱之為Buy-Low。這10年又3個月裡,除了2008年10月27日與2009年3月9日外(同一個大跌市,長達半年多!),事實上有4次機會:
刪除一,2011年10月4日,恆指16250.3點,Yield正好是4%。
二,2012年6月4日,恆指18185.6點,Yield正好是4%。
三,2016年2月12日,恆指18319.6點,Yield是4.97%。
四,2018年10月30日,恆指24585.5點,Yield是4.49%。
事實上,在股票市場能夠稱得上低位的時間並不多見,只有20%,你能夠掌握好這能夠賺得到錢的20%時間入市(買進盈富),而不要在那80%完全不能賺得到錢的時間裡瞎忙。當然,你每一次當恆指的Yield高於4%時,順便去看一看它的50個指數成份股那一個企業的Yield比恆指還要高(最好是6%或以上!),你也順手把它們撿進你的投資組合內,這不是也同樣實現了Buy-Low-Sell-High Approach嗎?至於這些公司值不值得and Hold,那就需要檢查它們的ROE是否長期都高於15%或以上,以及它們的財務狀況是否穩健。像平保,招銀,中銀香港,港交所等,都是很不錯的公司。
To: Unkown
刪除無需刻意按Ben Graham 的Defensive或不是的分界,無論是不是也會用同一方法和動作。
To:十全老人
刪除幾乎所有人(包括一些價值投資巨人或前輩)都教人作為,比如這丶比如那,什麼護城河.......所有這些的都對,但又不會全對。
原因是有一個叫"市場先生"的短暫亂判的球証,但長期的又是否可以做對呢?
我們只是買股票的,即使本來的公司很好,但管理公司的不是我們,我們無法在行業競賽說一句話,行業未來變化萬端,於是我們的以為長期來看是對的想法也是非常被動。
可是多數人在想什麼呢?他們(包括我在內)都困在絕對的作為,絕對的對,一時賺得多些就是對的想法。
Ch Liu兄所說的正是勝可知和應該做的操作
刪除to Ch Liu:
刪除過去恆指一直在YIELD 2-4之間上落不代表將來會一直重覆.
如何證明?
To 匿名兄:
刪除“過去恆指一直在YIELD 2-4之間上落”是對恆指的一個錯誤的表述!正確的表述是恆生指數最近這10年又3個月是繞著它的平均價格(Price)22662點,平均市盈率(PE)12.34倍與平均股息率(Dividend Yield)3.52%上下波動(Fluctuation)。
恒生指數是1964年由恒生銀行研究部負責人關士光先生所創製,而於1969年11月24日正式向外發行公佈。就1969年11月的價格157.01點起算,至今天2019年2月22日28816.3點止,升幅高達18253%,除以59.25年,年平均增值達308%!但是恆生銀行研究部要遲到1973年才開始公佈恆指的平均月PE與月Dividend Yield。也就是說,我們只有45年又9個月它的市盈率與股息收益率的確切數據。然而,這已足夠長用作分析的依據。
需知道,月平均Dividend Yield就是它的每個月的Dividend除以該個月的平均價格而成。前面的15年(1973年5月至1987年12月,恆指由763.91點上升至2302.8點,升幅是201%,年均升幅是13.4%)的平均Dividend Yield是4.16%,後年的30年又9個月(1988年1月4日的2286.3點上升至2019年2月22日的28816.3點,升幅是1160.4%,年平均升幅是37.74%)的平均Dividend Yield是3.38%,但是,整體45年又9個月的平均Dividend Yield則是3.63%。
好!讓我們來比較恆生指數下面跌幅最大的兩組數據:
1973年3月9日的歷史高點1774.96點(市盈率101.2,股息收益率1.08%)下跌至
1974年12月10日的歷史低點150.11點(市盈率6.22,股息收益率10.19%),整體下跌了91.54%。
2007年10月30日的歷史高點31638點(市盈率24.5,,股息收益率1.75%)下跌至
2008年10月27日的歷史低點11016點(市盈率6.52,,股息收益率6.43%),整體下跌了65%。
恆生指數的歷史上還有2次跌幅在60%以上的分別是:1981年7月17日的1810.2點下跌至1982年12月2日的676.3點,跌幅是62.6%。1997年8月7日的16673點下跌至1998年8月13日的6660點,跌幅正好是60%。
像1974年12月10日的低點150.11點的相應股息收益率高達10.19%與1973年3月9日的高點1774.96點的相應股息收益率低至1.08%的現象可說是罕見,負91.54%的跌幅比起美國1929年大蕭條的股市跌幅高達89%還要嚴重,據說當年香港很多人住進了青山精神病院。
通常,當恆指上升至不合理的高點(用Graham精準的表達是:無法確證的高位unjustifiable heights,見The Intelligent Investor,p.73)時,它的Yield會低於2%,像2007年10月30日的31638點相應的股息收益率下降至只有1.75%!你假如還不乘早在股息收益率逼近2%就分批減持你的盈富基金,那麼,迎來65%的跌幅就後悔莫及了!
Graham在同書The Intelligent Investor p.365告訴我們他所使用的方法也叫做The Statistical Approach,我們只是依據長期的數據去分析、做判斷,我們並不需要去預測將來會如何如何,沒有人具有這種能力!舉個實例來說,當恆生指數2007年10月30日的歷史高點31638點時,它的相應市盈率是24.5倍,那麼,它的盈利收益率,Earnings Yield或Earnings Power就是4.08%,而它的股息收益率是1.75%,這兩個收益率可與當天香港政府的Bond Rate 3.88%比較一下,Graham與Keynes都要求Earnings Yield需兩倍於AAA等級的Bond Rate,並且不能低於10%。你說你的錢存在盈富基金上還是轉為現金或買進3.88%的香港政府的Bond Rate,哪一種選擇較為明智?但當2008年10月27日的歷史低點11016點時,相應的市盈率是6.52倍,Earnings Yield已高達15.34%,股息收益率6.43%,香港政府的Bond Rate則只有2.42%,你說你的錢存在盈富基金上好呢還是現金為王、政府債券萬歲?
當你相信統計學上的均值回歸,1.75%向著3.52%回歸需要下跌50.28%,6.43%相應於均值3.52%,你享有的安全邊際有多大?你怕什麼?難道恆指50家成份股公司一起倒閉?
至於將來“會不會重覆”?美國幽默大師馬克·吐溫說過一句警策的話,他說:“History may not repeat itself, but it does rhyme.”(歷史也許不會重覆自己,但它確然會押韻。)把“歷史”這個字改為“股票市場”也就真實不過了。股票市場真的經常“押韻”!
Hi Tony,
回覆刪除Perhaps you can share since you have already completed writing that? I'm really interested to know your findings or conclusions. I myself have not been successful all these years.
James, 我認為投資是以"哲學"取勝,遠高於如何操作,近年我已經小談操作,因為Ben Graham的兩本經典的已經講曬。
刪除說真的,熟讀Graham那兩本經典著作,股票市場賺錢的根本道理可說完備無遺。可惜的是,在這個迷人的股票市場裡,就是充斥著許多好高騖遠自以為聰明絕頂的人瞎忙這忙那,結果以失敗收場!Graham的價值投資哲學可簡化為一句話:
刪除Buy-Low-Sell-High Approach
市場上,大部分時間都不是Low的,真正的Low只有20%左右,80%的時間都是Moderate與High,只要查核越長的統計記錄就越能清楚這一點。舉個實例來說,澳洲的股票市場有119年的歷史,它有一個統計圖表,把歷年的Historical Returns分成Positive Years以及Negative Years,Positive Years佔了96年,約81%,而Negative Years佔了23年,約19%。就價值投資言,你在那96年,約81%的時間裡忙來忙去,無非就是追高博傻(市場上的最後一個傻子,所以也要學習John Keynes的“遊戲論”!),能夠賺得到錢真的是幸運!在它的柱形圖表的最右邊,是最不能賺得到錢的兩年,那就是1975年與1983年,股市平均升幅高達60%至70%。至於能夠賺得到錢的就是統計出來的那23年,而柱形圖標的最左邊就是2008年,平均跌幅高達負40%至負50%。為什麼在這23年“入市”能夠賺得到錢?Graham不是說了嗎?Buy-Low呀!希望這一個實例對香港的年輕朋友們會有一些幫助。澳洲的統計圖表可看這裡:
https://www.marketindex.com.au/sites/default/files/statistics/historical-returns-infographic-2018.pdf
感谢Ch Liu兄资料,其实投资如何操作才比较大胜算,已经面世接近90年,到今天还是有效,和还是的没有後來者。
刪除胜可知,不可为是指買入而且持有足夠安全邊際的股票嗎
回覆刪除不可為是指客觀環境不能改變,但遲早價值/勝利還是會顯現?
孫子說過勝可知,不可為;與及可勝在彼,不可勝在己。
刪除但投資困難遠高於一場仗,因為無論你做什麼丶如何保守,都不能不嘗到"以短期市價衡量敗"的感覺,
又或"長期控制不了行業競賽變化引致無法一定不敗"的現實,所以投資不能做到"不可勝在己"。
勝利的操作只得一種做法,買入內在值高於市價最高那支就是,所以是勝可知,但你看看川河和湯臣,
川河持有12%後者已經價值7億元,川河全部市值16.7億,減去7億的湯臣,餘下的9億多就是其他業務,包括12多億現金或相同的資産,連同間接的現金就有15丶6億,兩間公司同一老細丶大股東,於是湯臣越升,川河就越便宜抵買,很明顯川河是優於湯臣,買川河就是必定的。但有一個叫市場先生的人仍會左右,令湯臣和川河間出現多年的錯價,雖然我已賺了一倍,但幾時這個錯價不再錯我也不知,唯一寄望是老闆也知道,與及最近的要約目的就是因為此原因,这就是不何为。
PS:我還未說川河其他業務沒有任何債丶並有等同年收1億元租金的物業。
原文:
回覆刪除孙子曰: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译文:
孙武说:善战者,先要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等待敌暴露出弱点或犯错误以击败之。前者取决于自己,而后者取决于敌人。所以说:胜利与否可以由我们来推导,但是决定胜利的因素却不是我们所能左右的。
康康
是的,投資的最後勝負結果是非常被動。
刪除古人的智慧結晶,投資同打仗都有好多共通點。
刪除是,两方面都有很大相似,但到下埸做交易 没有幾个會當打仗去思考。
刪除投資係一世人既遊戲已經係人生一部份,而且最終勝負感覺要到老年先知。勝負不能因為幾年或者十年就定,可能某D錯誤要超過20年先引發而捐失慘重。
回覆刪除物专星移,假如有一件现在"错事",要追到是二十年前的决定引起,就太過执著是對是错而放不下得失。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