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5日星期一

會計算式與指數回報的關係

巴黎:

前文說過會計方程式:

1.本年盈利上升數字=淨資產和負債本年數字變化

有䦑資產負債表中的負債部分,一般而言會分為含息和不含息,含息部分被稱為資本類(Capital),包括固定利息長期債和優先股或普通股部

2.期初資本+本期淨資產負債變化(或盈利)=期未資本

有一個假設是這樣,如果十年前把香港所有企業的期初資本相加,然後再把今年期未的資本金額相加,假如當中企業沒有派息,把今年的總數除以十年前的總數,就應該代表香港整體的企業資本回報率,如果把十年前的總數化成為基數100,就可以求10年後企業資本回報率指數:

3.企業回報指數=(期未會計資本淨值 - 期未會計資本淨值)x100%

第三條方程式是這麼簡單易明,透過長期觀察一個地區的會計帳薄內的總企業回報指數趨勢,其實就可以大約知道一個地區的發展,提供的資本每年平均可獲得盈利回報多少,又因為企業的生産、銷售、和顧客的購買習慣,一般都相對穩定,理論上這指數的趨勢亦會如此,事實美國上一個百年的企業回報,平均是9%的平穩地向上升。

上述第三條方程式的股本基數,是以會計帳值計算,一旦公司上市,那些股本可以在市場自由買賣,便出現了另一個市場指數,這個指數和會計帳的企業回報指數原理相同,只是股本數字是以期初和期未的証券市值而非會計帳面,若期間沒有派息,資本回報率便=期末証券市值除以期初市值,而股票回報指數便如下:

4.市場回報指數=(期初股票市值-期未股票市值)x100%

第三和第四理論上應該是一模一樣,為什麼呢?因為假如企業資本回報顯示為一百元,企業產生9元的利潤,而這種趨勢又相當穩定,以一百二十元去交換這些股本就會顯得愚蠢,因為他多付的額外20元是給退出的股東而非投入在公司內,不能產生更多的企業利潤,因此我們得出了第5個方程式

5.長期企業回報指數=長期市場回報指數

第5個方程式非常合理,也容易明白,但因為願意放錢投資通常是因為對企業未來回報的期望,這種期望與業績公布數字存在時差,市場指數便會有較大的波動。

6.買齊一個地區的所有公司,然後長抱不放。

既然第5條方程式是常識,那麼只要在市場指數在平均水平買入,就能肯定享受到社會進步的每一份成果,因為做生意存在較大風險,故回報較債卷息率、通漲率、打工有更高的回報,但如果以全個地區所有公司的合計平均,"會計帳目的資本回報率"因己平均化了就不再有風險,因此「贏家遊戲」就是買入地區的指數基金,然後長抱不放。

如果很穩定的會計企業回報指數顯示長期向上,而市值指數卻會受情緒影響而起落不定,捕捉波動會產生更多的交易,那麼就很易得出頻繁的買賣是一個「輸家遊戲」,因為:

7.回報=股本增值 - 交易費用支出

















7 則留言:

  1. 如果以etf作工具,再係個別國家大跌時買入,會否比只於港股中追逐個股的策略回報更高?

    回覆刪除
  2. 如果以etf作工具,再係個別國家大跌時買入,會否比只於港股中追逐個股的策略回報更高?

    回覆刪除
    回覆
    1. 此文的重點是以會計的基本原則所計算的資金增值長遠和ETF相同。
      GFC Man的說法又番回去Time the market 的論述了,這不是買ETF的原意。

      巴黎

      刪除
  3. 繼續支持,,like,,
    努力,,互勉之...
    cleverpeople...

    回覆刪除
    回覆
    1. 又Miss 了你們的回應,sorry, 多謝支持!

      巴黎

      刪除
  4. 巴黎兄,小弟在睇閣下介紹的<A little book of common sense investing>,想必就是大哥文中所說的第6點。

    回覆刪除
    回覆
    1. Tom Kan,
      呢本係好書來架,我睇了前面幾個Chapter 通了過去的疑問。
      第六點是我第一次買股票時的疑問,"為何股票回報會大過Balance Sheet那個?"
      估唔到廿幾年後至知原來長期必定是一樣。

      巴黎

      巴黎

      刪除